首页 > 商业

《铃芽之旅》:在7.4分值不值之外,更值得我们讨论的是什么?

来源:哔哩哔哩 发表时间:2023-04-05 19:12:15
分享到

动画创作的主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文学研究方面,“主体性”向来是备受争论的一个问题。其实在《铃芽之旅》于内陆上映并引起圈内热议的时候,我就想,也许有这样一种角度,能让我们从它好坏与否的争论中跳脱出来,相对客观地做到分析与探究。在查询了很多相关资料后,我最终找到的角度,或者说是方法是:

将文学主体性分析理论推广,进一步总结出动画作品的创作内涵

就先从《铃芽之旅》开始。

其一:创作主体

新海诚想表达什么?

在上海公映的现场采访(【铃芽之旅】上海·新海诚采访及理念阐述)中,新海诚提到影片的背景实际上就是12年前,日本311大地震。这场灾难给他带来了许多改变,使他开始思考自己作为动画创作者,在面对如此事件时所应尽到的职责。

“住在东京的我,不是地震的直接受害者。但3月11日的地震,改变了我自己的思考方式,也改变了整个日本人的心态。日本社会因为这次地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日本面临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作为一个创作者还能和以前一样继续制作娱乐动画吗?‘我应该担负怎样的责任’这样的心情也有。”(电影《铃芽之旅》路演热度口碑双收 幕后纪录片公开新海诚谈创作初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铃芽之旅》中,新海诚在深层内涵上想要表达的并非是像前作君名或天子那样的爱情主旨,而是上升到灾难与生命方面的人文关怀。值得注意的是,新海诚在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创作娱乐电影的理念,他选择的表达自己主旨内涵的作品形式仍是大众向娱乐电影

在创作主体方面,新海诚作为导演兼编剧,自然也明白娱乐电影需要的是服务市场和大众。那么一部创作者本身想要更深层次地表达人文关怀的电影,该怎样娱乐?该怎样服务市场和大众?

答案是:在深层内涵之上,铺盖典型爱情、公路电影情节,使其首先在表面结构上被广泛接受

新海诚确实做到了。事实上在上映后的这几天里,圈外绝大多数的评论都在关注影片爱情线的所谓好坏,但很少有思考不管是好是坏,它为什么会存在的声音。(不过这也和下面要说的接受主体有关)创作主体的目的是对深层内涵进行娱乐包装,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包装的最终效果绝对会影响到被包装内涵的表达,进一步影响不同观众的观感。所以对于片中爱情线的争论,以及其究竟好坏的结果,根本上仍是由创作主体对作品内涵的表达而引出的。其实在这里我们大可以更去关注创作主体的内涵表达手法,进一步讨论使用这种手法的原因,而不仅是局限在究竟好坏的问题上,那样反而会忽视掉作品创作的一些底层逻辑。

其二:作品主体

说实话,这一部分才是最难讲的。因为只要稍微探究深一点,就会发现一部动画作品的作品主体分析包含太多方面:画面、音乐、配音、叙事、分镜…等等等等。不过对全部方面都进行具体分析也不是这篇文章要做的事。这里的主要任务是从角色和叙事出发,对《铃芽之旅》的作品主体进行结构探究

从头开始讲吧。

与《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不同,《铃芽之旅》采用了经典的公路片风格,将片中人物的剧情与主角的长途之旅关联起来,最终在旅程结束时完成角色塑造,抒发作品主旨。这一整套流程看下来是非常容易的,但实际观察时就会发现,它对主角与配角的剧情安排作出了有一定门槛的要求。

首先,公路剧情中的角色行动往往通向着他们的成长与相互支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应成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出发点,相对来说是很自由的,没有什么局限。片中角色可以从主角的主观引发事件出发进行剧情演绎,也可以从某些客观存在的“麦高芬”出发开始旅途。实际上《铃芽之旅》中铃芽、草太和姨妈等人的剧情推进也正是从不同出发点推进的表现。铃芽、草太迈上旅途是由蚓厄导致,而后期的姨妈则是由铃芽的出走行为导致。不同出发点决定的是不同角色在旅途中需要获得的成长或是与他人产生的联系不同,进一步塑造出各个角色的立体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铃芽在旅途中爱上了草太,与姨妈敞开心扉,有能力直面灾难,并告诉过去的自己,明天会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姨妈终于能够说出那些真心话,但也终于能和铃芽在相互给予的亲情中走向前方。这是不同出发点成就的不同成长,不同形象。

而落脚点,就相对需要注意了。

公路片中角色行动的落脚点,从配角上来说,最好不要围绕主角展开。为什么?我们不妨去想,公路片在叙事上根本要求着角色间的相互成长,对于配角来说,本身就不占据剧情主要地位,如果一切行动到最后又都是为了给予主角成长,并且自己还得不到反馈的话,这个人物该如何成型?该如何立体?答案是没法成型,没法立体。

而主角的行动落脚点,一般情况下是与出发点相匹配的。为了做某件事而出发,最终做成了这件事,或是为了寻找某个人出发,最终找到了这个人,都是很常见的。当然也存在中途变更情况。比如这次《铃芽之旅》中,铃芽前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围绕着关门展开,后期却在出发点上变成了“找回草太”,而落脚点则是“找回他且有必要的话让我替他成为要石”。这样的改变存在优点,那就是利于角色多面塑造,更反映出角色的性格和形象。但同时这改变也是在钢丝上起舞,因为倘若力度过大,角色最终就会成为一个自相矛盾,思想狭隘的存在。其实近来关于新海诚对铃芽这一角色的塑造的讨论,很大一方面也就是关于他对其后期转变力度把握的讨论。

而在角色成长的同时,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也逐渐浮出水面。前文提到,新海诚这次想表达的深层内涵是人文关怀,那么这部作品叙事结构的大框架也就可以搭建了。立足人文关怀,它需要的是一个直叙类的方向。因为这种内涵表达的成功需要能够引起观众共鸣,需要更多人的理解,于是它将一场公路片类型的成长故事展现给了观众,将一次以灾难为主导物的旅途展现给了观众。这是在作品主体上,《铃芽之旅》中角色与叙事的呈现。

其三:接受主体

接受主体,说白了也就是观众。截止该文章完成,《铃芽之旅》内陆票房已经突破6亿,稳居中国影史日本动画票房第一。如此巨大的成功离不开观众对其的支持与关注,而在这一方面,圈内和圈外观众其实自觉完成了一次分工圈外观众负责扩散影响软实力,圈内观众负责以扎实的二创使作品最终完成。前者在人数上占据优势,我们可以看到空间或是朋友圈里哪怕是一些从不看动画的人也在对影片做出着评论。先不论评论水平,其在基础上无论如何也是进行了一次圈外宣传。这种宣传对于娱乐电影或者是商业电影来说十分必要,因为“圈”的概念就决定了内外人数的多少差异,而娱乐和商业电影的外在着眼点是盈利,仅靠圈内观众是肯定活不下去的。对它们来说,圈外观众的传播与宣传作用重大。

但它们同样也不能忽视圈内观众。接受主体从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的创造者,推动的是作品创作成为创作者和观众们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作品的最终成型不仅依赖于创作者,也和观众的二创及分析息息相关。圈外观众在这方面能够给予的就相对薄弱,实际上无法完全推动作品成型趋向的良性发展,而圈内观众则在这时候出场。我们可以看到,《铃芽之旅》的很多二创正逐步构建起观众心中的多样体会,最终促成的是影片在创作翻新和意味深化方面的繁荣。《铃芽之旅》的成功在很大一方面,也是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融合的成功

总而言之,关于动画创作的主体,借助这次的《铃芽之旅》可以分析出很多东西,同时也推动着我们对这部作品拥有更深的了解。以后这样的分析机会仍有很多,在动画研究的道路上,存在着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理论。

(注:本文部分思想借鉴自《文学的主体性问题研究》 2006年5月发表 作者陈巍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

保安全、拿资格、抠细节 冬运中心全面进入北京冬奥会临战状态

2021-12-16

人民财评:稳步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2021-12-16

靠双手让日子变得更美好

2021-12-16

第一观察·瞬间 | 中俄元首视频会晤:相约北京见,携手向未来

2021-12-16

世卫组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270791973例

2021-12-16

他们为何奔向先行示范区——2021深圳全球招商大会透视

2021-12-16

Copyright   2015-2022 北方木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